Search

提到訓練與損傷
有幾個關鍵詞大家必須理解

「負荷」
  • Share this:

提到訓練與損傷
有幾個關鍵詞大家必須理解

「負荷」vs.「能力」

個體能力>做工負荷=訓練
做工負荷>個體能力=損傷

受傷之後,個體能力會下降
做工負荷程度,也自然下降
微小刺激可能就會導致損傷

復健訓練的目標,在於提升能力
同時也意味可應付的負荷變大

許多人問我
我有那麼多幫助選手從損傷中恢復的經驗
是否代表著損傷能被改變?!

甚至許多人會來問我
我半月板磨損,還能不能再跑半馬?

恩!這是很有趣的問題
原則上,只要是損傷,就不再是原裝

訓練都只能幫助你學習利用其他部位
(#良性代償)
來協助損傷部位做工甚至分擔壓力

或是讓原有的能力更有效的付出
健康時可以濫用的能力
在復健後,只能小心謹慎的使用
避免浪費、精簡成效

受了傷~不代表你不能再從事某些運動

但肯定的是
是你必須持續堅持的做訓練
只要偷了懶,所有保護機制就會歸零
因為這些機制是「練」與「再教育」出來的
是借來的(良性代償)不是永久的

再者,你必須更懂的「#聆聽身體的聲音」

受損的部位,承載負荷的能力有限
訓練過程必須清晰的辨識身體過載的現象
避免超載、過度,導致 #恆定崩解

對!「恆定」
受傷後的訓練
就是為了重拾有機體做工的順暢度
個部位在對的時序中運作,就能創造恆定

#恆定崩解 後
自然對肌骨系統產生危機

受傷不可怕
怕的是你傷後不訓練

訓練能恢復
但過度訓練也會讓你再次受傷

不痛不代表恢復
只代表結構沒有發炎

#訓練對人體絕對有益_卻不是萬能

#BelieveTraining
#玩人體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